植物造景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版  发布时间:2015-04-25 点击次数: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高耸的建筑,密集的楼群,使居民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空气的污染、噪音的影响、水资源的缺乏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这就使得现代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到安静祥和的大自然中。于是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利用植物造景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植物是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
  1.植物造景的概念
传统的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观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以人的视觉感受来评价景观的质量。植物造景是园林设计的重要部分。首先是植物之间的配置. 在满足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按照园林美学原理将园林植物合理配置,创造优美的并能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功能的植物景观。其次是园林植物与园林中其它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之间的配置.园林植物同园林建筑有机结合.是自然美同人工美的结合。植物色彩和柔美的姿态可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涵也不断扩展。植物造景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等含义。特别是当景观生态学等理论的思想不断被引入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在植物造景过程中,不仅要求植物景观的视觉艺术效果,而且更注重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在传统"点"、"线"、"面"布置形式的基础上,遵循斑块-廊道-基质理论,重点突出城市公园绿地(斑块)和生态走廊(廊道),以体现出城市绿地布局的均衡及相互制约关系和主次关系,创造一种动态稳定的绿地系统结构。植物造景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生态园林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2.植物造景的理论和原则
  2.1景观生态学理论
  2.1.1"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美国生态学家R.Forman 提出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对城市向生态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模式,并且被广泛接受。
  斑块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的空间单元。景观中斑块面积面积的大小、形状及数目对生物多样性和各生态过程都会有影响。斑块的结构特征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养分循环和水土流失等过程都有重要影响,景观中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斑块可导致其生物量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同。一般而言,斑块越小,越易受到外围环境或基质中各种干扰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大小不仅与斑块的面积有关,同时也与斑块的形状及其边界特征有关。紧密型形状在单位面积中的边缘比例小,有利于保蓄能量、养分和生物,而松散型形状易于促进斑块内部与外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能量、物质和生物方面的交换。以斑块的大小、形状及边缘效应等理论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中公园、广场、小游园的定规、定形提供生态依据。
  廊道是两边与基质有显著区别的狭长带状地,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许多研究表明,对于带状廊道,由于带宽较宽,包含一个丰富内部生物种组成的中心内部环境,而且其内部种边缘种的多样性格局随廊道宽度不同而变化,这对城市绿地系统绿廊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城市道路、滨河等线状地带提供科学依据,包括线状绿地形式、树种选择、线与面的生态制约与支持关系等。
  基质(本地)在景观要素中所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孔性和连通性是基质的重要结构特征。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或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2.1.2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连通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连通性是区分基质与斑块的标准之一,是组成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用来测定景观的结构特征;而景观连接是指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用来测定景观功能特征。
景观连通性可从斑块大小、形状、同类斑块之间的距离、廊道存在与否、不同类型树篱间的相交频率和由树篱组成的网络单元的大小得到反映;景观的连接度则要通过斑块之间物种迁徙或其它生态过程发展的顺利程度反映。因此具有较高连通性的景观不一定具有较高的连接度,连通性较小的景观其景观连接度不一定小。
对生物群落而言,当景观连接度较大时,生物群落在景观中迁徙觅食、交换、繁殖和生存较容易,受到阻力较小;相反运动阻力大,生存困难。廊道是景观连接度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研究表明廊道在生物群体之间的交换、迁徙和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
  2.1.3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
景观异质性是指景观的变异程度,多样性指景观类型的差异,景观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而景观多样性是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包括斑块多样性、格局多样性。
  2.2环境适应性原则
  不同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适地适树"。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环境因子形成了植物的生态习性。另外,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这是植物造景的理论基础之一。如果所选择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造景的要求。
  2.3园林美学原则
  以自然美为基础,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和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遵循园林美学园林进行构图,体现出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意境美。
  2.3.1多样统一的原则
园林艺术应用统一的原则是指园林中的组成部分,它们的体形、体量、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由于一致性的程度不同,引起统一感的强弱也不同,过分一致又会显得呆板、单调。所以园林中常要求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
  2.3.2协调与对比的原则
  在园林中协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形象、体量、色彩、比例、虚实等都可以作为要求协调的对象。景物的相互协调必须相互有关联.而且含有共同的因素.甚至相同的属性。
  2.3.3均衡的原则
  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及建筑等组成的,它们都表现出不同的重量感。在平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当的就是均衡,在立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宜则为稳定。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
  2.3.4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配植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如路旁的行道树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植物的重复出现形成韵律。一种树等距离排列称为"简单韵律",比较单调而且装饰效果不大,如果两种树木,尤其是一种乔木及一种花灌木相间排列就显得活泼一些,称为"交替韵律"。如果多种树木交替排列,会获得更丰富的韵律感。人工修剪的绿篱可以剪成各种形式的变化,形成一种"形状韵律"。
  3.植物造景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3.1园林植物创造植物景观
  园林中栽植的孤立树木,往往因花繁叶茂或枝大冠浓而格外引人注目。银杏、白杨主干通直,气势轩昂,松树曲虬苍劲。这些树往往孤立栽植,构成园林主景。几棵树按一定构图方式配置形成树丛,这种形式既能表现树木的群体美,又能形成较大的观赏面,视觉上给人以强烈震撼。选一种有花有果可赏的树木,造成一片小型群植,即通常所说的单纯林,如中国传统喜好的竹林、梅林、松林。还可以利用树木秋季变色造"秋色林",如枫树、银杏、黄栌等都可以形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观。值得注意的是,多种树种的配置必须分明主次,疏密有致,由一种或两种为主,突出主题。
  3.2植物造景的季相变化
  园林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季节演变方面。随着植物的生长,植物的个体相应变化,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天繁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枝干苍劲"的特定景观。根据植物的季节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人们在不同的季节观赏到不同的景观。
  3.3植物造景的生态理念
  园林植物在创造植物景观的同时,一定要把生态理念融入其中,不仅创造优美的景观,而且能产生很好的生态效应。吸附烟尘,吸收和转化空气中有毒物质,释放杀菌素,杀灭细菌;隔音防噪,雨天涵蓄雨水,旱天增加空气湿度,热天降温;大风时减弱风速等等。同时,绿色廊道将各斑块有机地连接起来,进行能量和物种的交换,以至于使整个城市生态体系处于稳定。
  4.植物造景的建议
  4.1当前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实地情况的调查,没有做到"适地适树"原则。很多城市在引进树种的时候,只注重树形的美观,而忽视树种的生  存条件。盲目引进外来树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对生态理论的生搬硬套,特别是对植物生态理论的不结合实地情况的滥用,缺少对城市植物群落的客观、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理解。引种上片面追求绿化效果,而对生物安全、地方特色等因素缺少全面考虑。
  (3)缺少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要么片面追求绿量效益,而对绿地的使用功能、性质、人的需求等缺少全面均衡的考虑。
  4.2建议及对策
  (1)扩展植物造景、绿量等相关概念的内涵,以便能适应新时代植物造景的需求。除引进景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外,国外的环境园艺、地域植物学、野生动植物栖息园、恢复生态学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将绿量与绿地类型相结合,列入植物造景的考核指标。绿量是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除了狭义的指绿色植物外,还包括广义的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环境内涵。
  (3)加强对城市植物群落的研究,特别是群落内部植物个体的关系,群落与城市环境负荷的关系,揭示城市植物群落与自然植物群落的异同。
  (4)加强对外来植物种,特别是具有入侵性质植物种的检疫、检测,避免其对本地植物群落、生态结构的破坏。对类似杂草的、有很强生命力的、具入侵性质的种类进行清除,对侵染地植被进行保护、恢复。

信息来源:湖南林业网 | 责任编辑:365滚球直播管理员